中醫是不是單靠把脈,就能知道我有什麼病?



答案是:能,也不能。

中醫診斷四大要素:望、聞、問、切。

病人來到診間,就座前,先「望」病人的身材(?)、臉型(???)、氣色;就座後,「聞」病人的氣味,或「聽」病人的聲音;接著「問」病人前來的主因(主訴)及相關症狀;最後才是「切」,也就是切脈(把脈)、切膚(摸皮膚)、切腹(按壓腹部)等。

注意到了嗎?「切」在最後。也就是說,「問」比「切」還重要。切脈只是診斷的輔助工具,就像是西方醫學的理學檢查、血液檢驗、X 光一樣,都是先經過詳細的問診,才能安排適當的檢查,而不是每個病人都送去抽血、照片子。

沒有「問」就能準確地「切」出疾病,是 郎中 神仙才辦得到的事!


把脈的角色是什麼?


然而,我們也不能因此忽略把脈的重要性。把脈可以幫助我們有效地鑑別診斷不容易區分的疾病。

我曾經有一名患者,主訴為咽痛、咳嗽約一週;前兩個禮拜有感冒,吃了西藥之後其他的症狀好了,但仍然有咽痛、咳嗽。該名患者以為是感冒的後遺症,但經過問診之後,患者表示平時都沒什麼咳,但只要一躺下來就咳個不停;早上起床的時候喉嚨特別痛。

聽到這裡,就要考慮胃食道逆流的可能了,而我把了她(的脈)之後,也感覺到患者的胃酸過多。此時診斷已經瞭然於胸,我不再接著問問題,而是直接按壓她心下,也就是胃的位置(也屬於「切」的一部分),果然患者感到一陣劇痛。

患者直說:「你怎麼那麼厲害!光這樣把(脈)就知道我胃不舒服!」「真的!我最近總是感到反胃、噁心,也常常覺得胸部(指胸骨的地方)緊緊的!」

沒錯,這就是胃食道逆流的症狀。雖然胃食道逆流常以「溢恰森」、「火燒心」、「吃咖啡、喝甜食又讓你胃食道逆流了嗎」的症狀表現,但有時候也會以咳嗽為主要症狀,加上患者最近剛感冒,才會誤以為是感冒的後遺症。

若是沒有「問」,我可能不會特別注意胃區的脈,也就讓病人牽著鼻子走了,此時的用藥,當然也不會有效。


問診 + 把脈,診斷更精準!


把脈很重要,然而問診更加的重要。把脈需要高度的專注力,但受限於看診時間和環境的關係(患者一多,就會吵),醫生沒有辦法幫病人「全身檢查」,只能透過問診縮小範圍,並專注於該區尋找異常的脈象。

所以下次,不要再進到診間,兩手一攤、什麼都不說就問醫生「我有什麼問題」囉!揪咪 這樣也是挑戰醫生的行為,不但不尊重,也不禮貌喔~


寫在後面


以上純屬個人體會,不代表全體中醫師立場。

事實上,單靠把脈就能斷病的中醫師確實存在,但是就我的認知而言,有這種能力的中醫師並不多。

目前 市面上 台灣的中醫師,一般分成兩種,一種是大學的中醫系、學士後中醫系畢業的中醫師,大部分的中醫屬於這一種;另一種是自學、家傳、或是拜師,再通過國家特種考試(已於民國 100 年廢除)的中醫師。

大學畢業的中醫師,在校內都是接受「二十八脈」的訓練,把脈的目的以診斷體質、疾病的性質及變化趨勢為主;而特考的中醫師,以自學、補習方式學習的,也是以「二十八脈」為主。

只有少部分大學畢業的中醫師、部分家傳或拜師的特考中醫師,才會另外學習較為特殊的脈法。通常是這一些脈法,才會尋找「脈位點」(脈中的器官定位點),以「脈位點」的異常表現來斷定一個人有什麼疾病。

簡單來說,大部分的中醫師,無論是大學畢業還是特考出身,都是接受「二十八脈」的訓練,所以有能力辨別「脈位點」、把脈就能知道生什麼病的中醫師實是少數 (但如果有遇到的話,你/妳會懷疑那位中醫師有養小鬼)

而這兩類脈法,沒有孰優孰劣,只是所學不同罷了!


熱門文章